韩国“新村金库(새마을 금고)”出什么问题了?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8日
浏览量:45

实际上,这类金库往往是由地方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筹资设立的。它们不实行人员轮调,也没有统一的专业管理系统。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机制非常薄弱,贷款与投资决策容易受到地方人际关系的影响。从根本上说,这种结构更像是“带有金融功能的地方势力合伙企业”,而非标准意义上的现代金融机构。
到了2024年,全国1,269家新村金库中,有61%出现了亏损。尤其是在仁川(74.5%)、京畿道(72.9%)、釜山(72.6%)、首尔(67.2%)等地,情况尤为严重。单是京畿道的107家金库就合计亏损了4,288亿韩元,甚至超过了首尔229家金库的3,459亿韩元总亏损。大邱地区的106家金库则共计亏损2,745亿韩元,其中中区一家金库单独就亏损了566亿韩元,坏账率高达63.6%。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新村金库总会在过去一年内推行了26起合并重组案例。以首尔西大门区的新村金库为例,该金库向某房地产开发项目投出277亿韩元,最终全额亏损,年终净亏达404亿韩元,之后被同一行政区内的另一家金库吸收。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经营正常化”措施,但实质上等同于被合并金库的经营班底宣布投降。新村金库原本并非一个服从性强的体系。以往总会曾要求部分金库将部分贷款认定为“可疑回收”,但金库方面以“影响分红”为由拒绝执行,甚至不惜诉诸法律。在这样的传统背景下,如今金库竟能默默接受“你们合并吧”这样的命令,这本身就说明他们已经无力反抗。
值得一提的是,新村金库虽以“地方金融自治”自居,但其组织结构缺乏专业化管理机制。没有职业经理人制度,没有统一的财务公开标准,也没有来自金融监管机构的常规审查。这使得PF类房地产融资、无担保贷款等高风险操作得以在缺乏有效过滤机制的条件下反复发生,最终酿成系统性风险。
如果只从被合并金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可能还不够完整。我们也需要从“接收合并的一方”角度重新思考。新村金库之间的结构、设立标准、风险暴露程度,其实都大同小异。大多数金库都是靠提高利息吸收存款,再以相对高利率放贷来维持运营。部分金库只是“尚未爆雷”,而不是“本质健康”。在这种前提下,被要求吸收大量坏账的合并金库,是否具备真正的承受力?这真的是结构调整,还是将风险转移出去,进一步扩散?